广东省清洁生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Guangdong Cleaner Production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绿色资讯

行业绿色资讯

消除边界壁垒 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01-25 09:31:30.0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座谈会上25名委员建言

 

  “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点,同时也正因这个特点让协调成本增高,有什么办法能将协调成本降低、要素流动更顺畅?从“9+2”一群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群?昨日,“加快机制体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座谈会举行,45名省政协委员出席,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现场听取发言并讲话。原定60分钟的发言时间延长到120分钟,25位委员现场抢麦发言,聚焦湾区共融、共建、共治、共识等话题。

    共融:消除边界

    产业规划可采用负面清单

    “建立多层次之间的交流。9+2城市群当中,首先是9个城市之间的交流,随后是9+ 2城市间的交流”。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谭刚认为,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前提下,粤港澳之间需要建立没有边界的共同体,搭建多种对话机制,逐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间的壁垒。

    消除边界壁垒是现场不少委员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要素流动受阻、沟通成本较高,如能消除边界可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义坤认为,“虽然过去三地经济、生态相互补,带来地区发展,但是他们发展是平行线,如果再往深走,这样合作模式就不得不转型”,而他认为港珠澳大桥是一个三地合作的示范,设立三地委员会共同推进大桥建设。朱义坤建议在智慧化的边境管理,广东和香港联合申请自由贸易港,跨境监管机制如人员跨境聘用等方面探讨,将当前浅层次的交流推向深度交流。

    城市群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产业链的组合。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王珺建议,可以从产业规划上着手,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互动。他建议,大湾区的产业规划可采用负面清单,“负面清单明确不能做什么,这样大量的东西就可以放开”。

    省政协委员、广州市黄埔区工商联副主席李志明认为,以互联互通为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逐步实现消除在“一国两制”下港澳居民在广东9个城市的居民待遇差别,以及9个城市居民在港澳两地的居民待遇差别,主要包括先解决居民来往通关的便利、职业资格认证互认等等。从企业的角度,则消除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在投资、企业机构间合作、资质互认、金融合作等与营商密切相关的微观活动上的制度障碍和壁垒。

    共建:创新驱动

    大湾区合作是粤港澳经济合作3 .0版本

    “创新”是昨日座谈会的高频词汇,包括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被认为大湾区发展的动力。

    “大湾区的专利申请,5年来增长213.6%,发明专利超越旧金山湾区,然而质量并不高。我们在深圳有终端产品,但是核心系统、配套零件都不在深圳,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内容”。省政协委员、汕尾市工商联副主席黄小喜在发言中表示。

    其实,不仅本次座谈会上关注大湾区的创新,在昨日的分组讨论上不少委员也提出相关的观点。“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实际上是粤港澳经济合作的3.0版本,即走到了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的阶段”,省政协委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粤港澳之间的合作是1.0版本,主要把制造业、加工组装行业从香港、澳门引进到珠江三角洲,2000年开始的2.0版本则是把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引入广东,“3.0版本发生了两个关键词的变化,一是科技创新的合作,二是从引进来变成了走出去。”

    曲建指出,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的关键。“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正在引向人类社会跨区域合作最复杂的系统,即共同培育创新能力”,在一个9+2的城市群里面,有3种不同的制度体系,如何利用好相互之间的优势,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起来是曲建非常关心的话题。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功能,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形成网络状的思维,而不应该再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进行定位。

    共治:美丽湾区

    建议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针对建设美丽湾区,就有委员提出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省政协委员、香港志愿者协会主席陆海认为,绿色生产是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绿色生产需要第三方治理,也只有第三方的参与,才能实现更加“绿色”,不过当前珠三角城市推行第三方治理的方案,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不够全面、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市场秩序不够健全的情况,特别是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陆海建议,整合资源、协同共治,“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工作小组和2001年成立的粤澳环保合作专责小组,目前在运作机制上是各开各的会,建议将两个小组整合成一个小组——— 粤港澳环保合作小组,提高沟通和协作效率”。另外可以设立基金,鼓励绿色金融创新,粤港澳城市群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基金,为第三方治理项目等提供融资支持,她同时建议实施环境保险制度,对环保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实现第三方治理稳步发展。

    省政协委员、民进珠海市委会主席、市政府副秘书长茹晴表示,《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提到,将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作为大湾区目标,澳门发展分工被明确定位为“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她建议要以澳门为点,将整体广东的休闲旅游带动起来,建设真正的美丽大湾区。

    共识:人才战略

    就业准入程序方面可试行创新

    根据团省委、省青联2017年对港澳青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有60%受访者认为在内地居住就业的手续办理过于繁琐。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志华表示,虽然港澳青年有留在内地创业就业的意愿,但是由于当中存在内地社保与香港强积金、澳门社会保障基金不能互通和有效对接等原因,使得港澳青年在内地创业就业率仍然不高。

    对此,张志华建议,探索向不在广东省定居、但在粤创业就业并交纳社保一年以上的港澳青年发放“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卡”。该卡具备身份证明、金融、公交、工商登记、参与志愿活动积分、医保社保等功能,通过一卡通的管理方式使得更多的港澳青年在出入境、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医疗、金融、购房、税收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和优惠便利服务。

    他还建议探索建立与香港强积金管理局、澳门社会保障基金的合作,出台在粤港澳居民社会福利细则,明确“港澳居民回到港澳工作后,将其在广东缴纳的社保金纳入强积金、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征收范围,所产生差额由缴纳人补足”。

    省政协委员、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常务理事高展鸿发言称,由于粤澳两地在法律和制度的差异,彼此信息的不对称,澳门青年在内地就业存在不少障碍,因此建议引入机制政策方面的创新,如考虑在就业准入程序方面试行创新安排,粤澳双方实行先行先试,向中央争取简化澳人在大湾区范围就业的手续,以及通过适当的机制定期向澳门青年公开发布招聘信息等等措施,来鼓励有意愿的澳门青年在大湾区名优企业就业,“对澳门青年、大湾区是双赢局面,也能利于增强澳门青年的国家认同。”

    共享:公共服务

    探索医疗资源的共享便利性

    关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是委员们的焦点话题。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秦鉴结合职业从医疗服务业的发展方面提出建议:整个大湾区,城市可分为东西两条弧线,如果把广州作为顶点,东线的远端是香港,西线的远端是澳门,目前大湾区东线可提供的高水平医疗服务能力较强,可以补充西线医疗资源不足,但是如果打算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旧金山湾等湾区比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秦鉴认为,大湾区必须建设几所世界超一流的医院,而目前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设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建设规模4000张病床,建议将它定位提升为国际超一流。另外,就医疗资源的共享便利性问题,秦鉴也提出建议,认为大湾区的建设,必将带来更多的人员流动等,因此必须要解决一国两制下的居民医保结算问题、商业医保结算问题等等。

    在通关方面,秦鉴认为要关注患者在紧急转院或跨地区急诊时,内地和港澳之间的通关问题如何迅速解决,为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争取时间问题。

    以深化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听取25名委员建议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表示,一是委员的建议针对性强、直奔主题、观点鲜明,感谢委员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的好建议,省政府将分类办理,将委员的建议落实到实处。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广东贯彻落实“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批示精神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作出贡献。三是要以深化改革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粤港澳“一国两制”、“属三个不同关税区”为湾区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必须用改革开放的思维破解不同体制的障碍,用新的办法、新的思维、新的改革开放的措施来推动建设。四是粤港澳合作大有前途,湾区建设前景光明,粤港澳三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一定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开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