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洁生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Guangdong Cleaner Production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绿色资讯

行业绿色资讯

绿色转型 粤走出发展与环保双赢路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29 15:38:3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广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巩固扩大生态环境优势,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子。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民进广东省委会主委鲁修禄表示,广东率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同时,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大幅度下降,污染物总量基本稳定。

  ■代表委员热议

   转变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作为中国发展的“主色调”,再次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点赞“广东蓝”,连续两年PM2.5年均浓度整体达标。

  “广东率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同时,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大幅度下降,污染物总量基本稳定。”鲁修禄表示。

  “绿色发展是未来的方向,更蕴藏着很多发展的机会。”全国人大代表、乳源瑶族自治县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伟对绿色发展深有感触,他所在的乳源瑶族自治县生态良好,企业也逐步将产业向生态旅游休闲延伸。张红伟认为,生态旅游休闲业是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最好路径之一,旅游资源将区域范围内的特色农业、饮食、休闲等串联起来,正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张红伟建议,政府要因地制宜,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才能真正吸引游客过来。“人来了,感觉不错,才会再来,才有人气,才有消费,才能带旺绿色经济。”

  坚守生态底线

  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如何叩开绿色发展之门,让守住绿水青山的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一系列问题引起人大代表们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山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桂芳说,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山区,2016年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起来了,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他建议,环保部门要考虑环保规划与产业准入政策更好地衔接对应,给予生态发展区更多机会。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始终思考一个问题,进入后工业时代,惠州该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形态?是宜居宜业,还是水泥森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分组审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表示,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惠州率先提出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定位,这是一个“1+5”的发展目标定位体系,“1”就是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5”就是打造智造高地、区域枢纽、生态名城、文化强市和惠民之州,这构成了惠州“五位一体”发展的目标定位。

  鲁修禄表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就是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实践。推动产业共建,共建就是中高端产业进行生产基地和研发的分工,而不是把低端的污染企业转移到粤东西北。

  他认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生态发展区不是不能发展,而是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目前,广东已与部分省区签署跨省区河流生态补偿相关协议,接下来还将探索省内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让不同区域得到共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

  为环境治理“保驾护航”

  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上,体制机制的“保驾护航”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市长郭锋以清远为例说,清远作为国家探索生态功能区建设的试点城市,自2015年起,清远北部地区便取消了GDP考核,不考核工业增加值。清远还对环境保护实行第三方评价,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在媒体上公布,产生了较大约束力。

  “广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这次参加会议,带来了3个立法议案和3个建议,其中涉及环保话题的就有4份。她认为,目前,河长制是对河湖进行管理的有效机制,其核心是目标责任制以及考核评价制度,但这些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没有的,有必要就河长制的有效实施修改相关法律。

  “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有利于调动生态区农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更积极主动保护林业、保护湿地等生态区域。”全国人大代表、大埔县桃源镇新东村党支部副书记邓振龙建议,要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敏也认为,在主体功能区划定方面,要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以镇为单位,更加细化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纵深观察

  绿色发展路上的生态坚守

  前不久,环保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别是海口、舟山、惠州、厦门、福州、深圳、丽水、珠海、昆明和台州市。

  3个广东城市的空气质量跻身全国前十,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2.7%,190个湿地公园遍布南粤大地……这一系列数据,折射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的坚实步伐。绿色发展理念深深融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潮。

  “这几年,广东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层面是有口碑的。”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表示,广东的城市绿化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珠江干流总体水质较好,劣五类水和黑臭现象明显下降。

  新图景 昔日矿坑变身公园生态建设你追我赶

  南方春来早,绿叶枝头俏。

  茂名市区西北一角的生态公园,新栽的小树吐出新芽,春风拂过,清澈的湖面荡起层层微波。湖岸上,踏春的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这里曾是茂名的一块“疤痕”。但2013年,茂名放弃采矿收益,将露天矿坑建成生态公园。如今,昔日的“伤疤”正慢慢复绿。“村民切实感受到了环境在变美。”茂南区金塘镇牙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学明说。

  相隔近千里外的梅州市平远县下丰村,也有座富含煤矿的大山,在开采过程中,山体遭到破坏,10年前煤矿关闭后,矿山被丢荒。近年来,园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在废弃的矿山上种植茶叶和油茶树。如今,3000亩生态茶园时常云雾缭绕,昔日的矿山再次焕发绿色生机。“茶园发展起来后,带动村里闲散的劳动力就业,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是9600元,今年肯定突破1万元。”下丰村党支部书记凌小松说。

  从矿坑变身生态公园到矿山成为生态茶园,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正在给南粤大地带来深刻的变化。

  2013年,广东启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加快推进绿色广东建设。“2016年,我们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突出以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构筑五大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建设全国绿色生态省。”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以创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目标,各地在生态建设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新变化 治污染守护绿色让城乡留住乡愁

  “看!这是村里的‘小花园’,它让村里池塘水清了,污水不见了。”在惠州市柏塘镇平南村,新建起的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污水收集管网将村里的生活污水引到人工湿地,经过微生物和植物处理,污水被净化后重新流入农田。

  惠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惠州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大力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难题,使“洁、绿、畅、美”的美丽乡村遍地可见。

  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工程,以点带面,改善农村环境。2016年,广东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全省数万个村庄的环境治理难题,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从乡村到城市,广东以建设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严守生态底线,优化发展布局,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立体推进全省生态环境建设。

  ——广东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500多项,基本淘汰珠三角地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高污染燃料锅炉,14个地级以上市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全省还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5.4万辆。

  ——2016年,江门牛湾、茂名江口门等7个国考断面水质好转;“两河”“四河”流域25座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70余条河流实施综合整治;茅洲河、练江干流和小东江水质同比有所好转,干流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33.3%、32.9%、7.6%;广佛跨界河流和淡水河水质保持稳定。

  ——广东编制出台《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广东省“十三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多个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稳步推进。

  2016年9月,广东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省控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环境类指标目标。

  新动能 生态建设化为绿色发展动力

  几年前,一美国企业准备投资2亿美元在惠州设厂,但其相关排放标准达不到环保要求,被惠州拒绝。近年来,惠州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超800多宗,每年项目环保否决率超10%。

  严格的环保标准不仅没有影响惠州经济的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更是引得思科等创新巨头落户。去年以来,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已落户一批国内外引领性重点项目,总投资约1600亿元。

  惠州的绿色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3%、2016年前三季空气质量全国第三。“十二五”期间,在每万元GDP能耗5年下降17%的情况下,惠州市GDP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年均增长达21%。

  在梅州,平远县马山村村民凌长新抓住该县新发展的梅片树产业的机遇,将全家140亩荒山都种上梅片树,靠卖叶子挣钱,“去年进入采摘期,除去成本,一年收入20多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委书记谭君铁指出,发展梅片树产业是梅州市践行“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探索山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尝试。

  从惠州到梅州,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释放绿色发展新能量,更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已在梅州、肇庆、揭阳等市开展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982万亩,年产值489.4亿元,受益农户192.4万户,有力地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生态文明的制度改革探索,进一步激发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2016年11月,广东省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广东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继续迈出坚实一步。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认为,广东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切实转到绿色生态上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

  周永章表示,从广东的实践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双赢,将生态建设转化为绿色发展动力,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