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绿色资讯
水质监测全国联网,公众知情也是一种考核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8-04-13 16:51:13.0
南都报道,“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2018年7月将全面建成,届时全国205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将实现对地表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的连续自动监测,监测数据也将“统一联网、实时共享”。
水比空气还要兹事体大,尽管在未发生突发水质污染事件情况下,公众对于水质安全的焦虑可能远远没有空气来得迫切。2017年9月,当时的环保部正式启动地表水监测权上收工作,外界评价认为,将地表水监测事权从地方统一上收、推动自动监测并引入第三方力量的做法,旨在确保水质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准确,这一措施也有望实现对数据造假的“零容忍”。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对于水质监测全国联网工作的政策描述中,提及对于水质乃至更进一步的环境监测问题,从原有的“考核谁、谁监测”转变为“谁考核、谁监测”。“谁考核,谁监测”才是符合基本权力运行规律和监督逻辑的做法,很难想象此前哪怕不是水质这样的重要民生资源,其安全与否、运行状况如何都在执行所谓“考核谁,谁监测”的规矩。在很多公众熟悉的公共议题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被认为权责不分,而被考核对象同时也是待考核数据上报的主体,对自己的成绩说了算,考核自然一团和气,而事关公共利益的饮水安全则处于缺乏监督和预警、无法及时干预的尴尬状态。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频频曝出空气监测数据造假问题,雾炮车围着监测站洒水的案例几成笑柄,而公开披露此类数据造假问题的主体正是环境部门,或也表明国家层面的监督正在回应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切焦虑。水质监测关注度不如空气监测,但这并不意味着水与空气在人类生存问题上可以顾此薄彼。
水质监测全国联网,工程浩大,意义非凡。全国205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显然不仅是简单的监测设备购置、水站站房兴建等工程进度问题,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政府诸职能部门的配合、协调更可谓工程浩大。生态环境部近日数据通报显示,全国205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站由国家和地方共建,“需地方新建水站959个,需地方进行填平补齐仪器设备和更新系统功能的已建水站530个”。千头万绪也总要从头说起,不仅是工程建设和资金投入,更有政府公共权力诸端口的职责分工、牵制与监督的宏大命题。
重大民生数据监测全国联网的意义,首在监督力度的加强,当然同时要警惕数据造假的疑难杂症。环境执法与数据监测,投之于广阔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语境中,环保数据不仅是数据本身,而与地方一时的经济成就、GD P考核、财政税收指标直接挂钩,这也是环保督察执法需要壮士断腕的原因所在。水质监测全国联网,就是要把居民饮用水安全状况的责任担起来,权责统一,这里的“责”不仅是责任心,更有追责的话事权。国务院对生态环保工作明确提出“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要求,追责未必由环保部门出面,但环保的监测数据所占比例要有足够分量,不能再无足轻重。
甚至已经等不到明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水和空气,借由一次又一次生态危机个案的警醒,公众越发切身体会到这些基本的人类生存要素不可或缺。生态环境部“新部门、新作为”,对于社会公众最起码的生活需要负有保障的职责,此番水质监测的全国联网,不仅是要解决考核主体真正掌握监测权的问题,也有能力充分满足公众对身边乃至全国水质状况的知情权,通过公众知情实现政务公开,以公开倒逼监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谁考核,谁监测”原则下,公众对水质安全的知情本身也是一种考核,而且民众应当有权利和有渠道对此做出投票,满意与否、焦虑几何,更是水质监测全国联网的真实“售后反馈”。
想知道天气情况,不是推开窗户而是翻出手机,这可能不仅是现代人的一种独特生活依赖。实时更新的水质监测,可以像已经变成生活一部分的空气监测数据一样,成为真正能够共享的国民生活权益,成为民众基本公共生活的一部分。